黃河兩岸的交通工具__羊皮筏       2008/07/22


皮筏是用羊、牛皮紮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


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中國的皮筏歷史悠久,皮筏古稱


革船,以牛皮為船以渡,以羊皮為囊,吹氣使之浮于水,是早


期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黃河沿岸傳統水上交通運輸工具。


羊皮筏體形小負重輕,吃水淺,不怕擱淺觸礁,操縱靈活方


便以客運為主。


 


蘭州羊皮筏子,相傳是從清光緒年間興起的,擺渡羊皮筏時,是


順流而下,返回原地時,則由筏客子扛於肩頭,步行於上游處。


所以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


 


製作羊皮筏,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將整張


羊皮囫圇個兒剝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地方。將羊皮脫毛後,灌氣使


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塩和水,然後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


紮緊,經過晾曬的皮胎顏色黃褐透明,看上去像個鼓鼓的圓筒。用


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型的木框子,再橫向綁上數根木


條,把一隻只皮胎順次紮在木條下面,皮筏子就製成了。羊皮筏體


積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


開之後攜帶


 



前往蘭州的路上整齊的水稻田.人工收割後的美麗田園景色.稻草人像軍人整齊的陣營 (火車上拍的)


 



火車鐵橋穿越黃河一景.蘭州快到了


 






黃河母親像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


是目前中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朮品中最漂


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蘭州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


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


則以圍堰分流聚水







當年唐三藏由徒弟孫大聖.豬八戒.沙悟淨就是在蘭州此處涉水渡過黃河到印度取經的.


 



現在要渡黃河可以由此購買門票搭纜車.輕易的度過.不一定還要乘坐羊皮筏子了


 



蘭州羊皮筏子已經是觀光工具了


當年唐三藏到印度取經就是孫大聖由此背負師父飛越黃河彼岸的.


 



羊皮筏上觀看其他遊客的羊皮筏穿渡黃河的驚險鏡頭. 


 




黃河鐵橋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


橋之稱,是蘭州市內標志性建築之一。鐵橋建成之前,這裡只有用


浮橋橫渡黃河。清光緒三十三年(西元一九七年),改浮橋為鐵


橋,是黃河上游第一座鐵橋。



 




自助旅遊四人幫在此耀燿欲試.也想撘乘羊皮筏子穿越混濁的黃河到彼岸印度去取經????


 




現在羊皮筏子已失去了當年黃河水上運輸的主導地位,但它與


現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同生共存,已成為一種典型的黃河民俗文化


現象。







通過黃河可以到白塔山取經去( 下期介紹)






自助旅遊四劍客在蘭州中山橋


 





羊皮筏的是編圓木棍為排,下栓數個、數十個皮囊即成。使


用時皮囊在下,木排在上。可乘人,可載貨。小的可載重二、


三噸,大的可載重10餘噸。它自重,吃水淺,不怕擱淺觸礁,


操縱靈活方便。擺渡羊皮筏時,是順流而下,返回原地時,則由


筏客子扛於肩頭,步行於上游處。


 





現在黃河邊供遊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十三隻皮胎採取


前後四隻,中間五隻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重 十公斤 ,


能坐六個人。據說從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六百隻皮胎,能載


重十五噸


 




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稱為筏子客,他們都是有很多年經驗,深諳水


性的老手。有部電影筏子客中就有粗獷剽悍、技術高超的筏子客。


 




吹牛皮:早期黃河兩岸用羊皮筏當交通工具,操此業的筏客子很多


,他們常用嘴對皮囊吹氣,所以當有人誇大其辭說大話時,就有人


以請他到黃河邊上,對皮囊吹氣去來譏諷,據說吹牛皮即緣於此。



 



乘羊皮筏子的要訣是筏子保持平衡,不管乘筏人或坐或蹲,


都必須排列均勻,不得站立或亂動,以免皮筏翻傾。


 



筏客子的禁忌是絕不運載新婚夫婦,但對運送死者的靈柩十分


歡迎,他們認為送殯是一種吉兆,而新婚夫婦會給他們帶來災難。


度蜜月的朋友請自重,勿帶給筏客子得困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ey遊大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