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造型奇特的廣西侗寨人畜分道岜團風雨橋     2008/12/29


廣西三江縣北獨峒鄉的侗寨團橋,是座造型獨特的侗族人


畜分道風雨橋,坐落在岜團寨旁的苗江上,該橋建於1910


,橋長50尺,橋臺間距為30.4公尺,二台一墩,兩孔三亭


,結構形式與一般的侗族風與橋相似,不同之處是在人走的


長廊邊另設家畜行道小橋,成為雙層木橋,兩層高著為1.5


公尺。人與家畜分道,能使人行道上清潔安全,也利於延長


橋樑的使用時間。   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樑,侗


家的能工巧匠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擊,以木榫


銜接。全部結構,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尤其令人讚歎的


是:岜團橋是由兩位侗族工匠各從一頭建去,風格雖各


有不同,整體卻如渾然天成,且非常堅實牢固。儘管近


百年來人畜行走以及多次遇到山洪衝擊,始終安然無恙。


中國歷代工匠修建了造型奇特獨具匠心迄今尚保留使用的


八座特色橋樑:


1、浙江紹興的八字橋,


2、陝西華縣赤水河上的橋上橋,


3、山西太原晉祠魚沼飛樑橋,


4、四川雅安上裡鎮的上裡橋,


5、廣西三江縣北獨峒鄉的侗寨岜團橋,


6、湖南芷江的尤灃橋,


7、雲南滇西永平與保山交界處的虹橋,


8、福建南平茫蕩山風景區的鐵索懸橋。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山區少數民族紛紛將山寨聚落改建為觀光區吸引遊客


 




 


獨侗鄉恫寨團橋距離廣西三江市區有三十幾公里. 必須經過


湖南廣西貴州交界的山區.近年來道路開通後.山區的侗寨聚落


紛紛興建各有特色的侗寨寨門吸引遊客觀光.


 


 


 


 


中國廣西三江,居住著我國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駱越人的後


侗族人。雖然侗族在歷史上只有侗民族的語言而無侗民族


的文字,侗族的傳統文化卻是燦爛輝煌的。但由於湘桂黔交


界的山區交通不便.早期幾乎與外界隔絕.洞民散居此山區.居


民生活也很貧困.所以穿著也較簡單擈素.



 


此山區正好是湖南廣西貴州三省的交界的處.早期交通不便.居


民僅能以種茶為生.今年來道路開通後.茶農生活水平提高.茶


葉已經是此山區的主要收入.



湖南廣西貴州交界的山區海拔一千餘公尺 正是高山茶葉的產地






侗族有聚居的習慣,大的侗寨幾百上千戶,小的也有幾十戶,


廣西三江獨峒的幹沖村,有千戶幹沖之稱,大侗寨的形成,


有它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人口不斷繁衍才形成,也是人氣


聚集的結果。




 

團橋的人行道與典型的侗族風雨橋無異,畜行道則掛於橋側。


橋集亭、閣、廊為一體,造型莊重典雅、結構獨特,亭閣


的瓦簷層迭、簷角高翹,具有濃厚的侗民族特色和強烈的藝術


感染力




團橋是世界八大奇橋之ㄧ. 是侗族建築藝術的珍品.




已經有百年歷史的中國造型奇特的廣西獨侗人畜分道的團橋。


 



 


團橋最大的特點是由兩位侗族工匠各從橋的兩端往中間建去,


風格雖各有不同,整體卻如渾然天成



 


團橋非常堅實牢固。儘管近百年來人畜行走以及多次遇到山洪衝擊,


始終安然無恙。



 






團橋的人行道與典型的侗族風雨橋無異,畜行道則掛於橋側.



團橋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橋的西岸只有一條向南通道。而東

岸向東、 向北各有一條鄉道。工匠們就在東岸橋頭置兩個出入口




 



西岸南出入口則順應道路方向與橋軸構成80度轉角,前置橋


門牌坊







團風雨橋的橋墩為石面柱體,上下游均為銳角,以減少洪


水的衝擊力。




團風雨橋橋面,採用密佈式懸臂托架簡支樑體系,全部為


木結構橋面的亭廊採用榫鉚結合的樑柱體系聯成整體,橋廊


並設置木條長.供侗寨青年男女對歌談情休閒用










據說侗族工匠們建築風雨橋是不用圖紙,而是用小竹片來設


計建成的。再複雜的橋樑、再雄偉的鼓樓,都可以完成。而


更令人佩服的是,建設這些美麗的風雨橋,侗族工匠師傅竟


然不用一根鐵釘,全部靠榫卯相合,居然也能風風雨雨、


歷久無損




侗族人都是傍水而居.很會利用地形地物建築.不愧為擅長建築


的民族


 



 


在侗家山寨總會看見一座座如彩虹般的風雨橋,而修建這些


風雨橋的,又都是世代深居大山的侗族工匠們,不用任何一


根鐵釘建造,可見侗族是非常擅長建築的民族。



團風雨橋欄外挑出一層風雨簷,保護橋面又增強橋的整


體美感。整座橋架置放在橋墩之上,而橋墩起架空的承台


作用


恫族山寨的建築都是依山傍水.利用地形地物做最大的效益



台灣鼓勵多生育.但大陸人口過多. 處處都是張貼晚婚晚育少


生優生.尤其是山區文化水平比較低的地方的口號是: 多栽樹


少生娃



 



侗族人喜歡依山傍水而居,正是因為侗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邊的


緣故,侗族人乃至整個侗族社會都和橋結下了不解的生命之緣




 

三江縣是珠江源頭,是潯江、榕江、融江會合處,主要有侗、苗


、瑤、壯、漢等五個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6%


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文物旅遊資源、風情文化旅遊資源。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它雄偉壯觀、結構嚴謹,工藝精湛,


是侗族建築技藝的集中體現。


 


 





廣西三江侗寨鼓樓有廳堂式、幹欄式、密簷式等多種。無論


何種鼓樓,一般都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為頂尖部,


用一根長約 3公尺 的木柱或鐵柱立於頂蓋中央




 


鼓樓的頂端有大小的5至7顆陶瓷寶珠,使頂尖部成葫蘆型


,猶如塔尖,淩空而立。頂蓋是絢麗多彩的樓頂,多為傘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ey遊大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