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敦煌莫高窟及西大同雲岡石窟.我都去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


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開鑿於北魏晚期至唐代(西元493907)期間,


是中國5A級旅遊景區


 




 




洛陽龍門石窟門票120/人,包括四個景點(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


寺,白園),我們只有走馬看花


 




 


 



龍門石窟,始創於北魏孝文帝(494),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唐、五代、北宋等五百多年歷朝大規模營造,密佈在伊水兩岸峭壁


上,南北長達一公里餘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


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這是洛陽伊水河東岸的石窟,大部分都是唐太宗、高宗、武則天和玄宗時


,歷時一百五十多年開鑿興建的




洛陽的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龍門石窟景觀猶如


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


 



龍門石窟在隋煬帝遷都洛陽後,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


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被稱為龍門,石窟景區就稱為龍門石窟



 




 



進入龍門石窟的第一景就是禹王池,據說這裡是唐宋時期人們為了紀念大


禹開鑿龍門而建的禹王閣舊址,池中有許多太湖石筍,傳說就是大禹治水


劈開龍門所用的工具


 



清明寺是龍門石窟西山中部萬佛洞下編號557因窟門有清明寺比丘尼八


正敬造而得名,開鑿於唐高宗時期




龍門石窟現存窟龕 2100多個,佛像10萬餘尊,佛像題記和碑碣3600


塊左右,佛塔40餘座,其中北魏開鑿的佛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伊水河的


西面(),現存數量之多為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


造的佛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


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





石窟藝術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


材上,也根據是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


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





 





 




據說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高達17.14,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


中,每個只有2公分,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北魏(西山石窟)和唐代


(東山石窟)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所


以在石窟雕像中可以看出中世紀中國各階級人物的生活面貌,為研究當時


社會的政治、經濟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洛陽牡丹甲天下,在龍門石窟的景區擺設巨大的佛手牡丹石特別顯眼,


牡丹石花紋獨特,據說此石畫中有畫,畫面中間有部分極像一隻碩鼠,


在那裡只能自己去想像吧.





摩崖三佛龕是武則天利用信仰彌勒佛為其登基製造輿論而開鑿的,據佛經


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武則天登基後自稱是慈


(即彌勒佛),推動了信仰彌勒佛的風行,武則天政權的垮臺後,摩崖三


佛龕開鑿工程也因此而停工


 




 




伊闕佛龕之碑是唐太宗的四子李泰為母親長孫皇后,開窟造像的發願文


所刻,長孫皇后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畫鑒賞家,李泰


也才華橫溢聰敏絕倫,為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子


 




伊闕佛龕之碑文是唐諫議大夫褚遂良所撰寫,故又稱褚遂良碑,石碑高約


五公尺寬約1.9公尺,原為北魏時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唐代李泰磨去原有


碑文,又重新雕刻成的唐碑




賓陽意為迎接初昇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500)歷經24年,


後因宮廷政變僅完成賓陽中洞,賓陽南洞和北洞都是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龍門石窟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主佛阿彌陀佛是在初


唐完成的,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




 




 




 




 




 




 




 







 




洛陽龍門石窟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歷朝歷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


在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多數佛像的頭部均遭到破壞,難以見得其面部


神韻,情何以堪,不過現在中共也正在積極修復中





 




 




 



參觀龍門石窟後.我們包車前往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ey遊大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